首页> > 新疆风情

艾德莱斯绸——布谷鸟翅膀上的花
2017-01-17 10:33 来自: 统战部

忆想两千年前的情景是很令人神往的:一条丝绸彩带从中原飘过青山绿水,飞过沙碛荒漠,轻柔地飘舞在古罗马的上空。这条横空万里的彩绸在昆仑山下的于阗挽了一个丝绸结,丝结上缀了一块洁白无瑕的和田玉,让这条连接东、西方的纽带显得异常绚丽。

从历史上看,古代于阗人可能是最先接触到丝绸的。据文献记载,战国初期居住在河西的一支羌人,向西迁徙到沿昆仑山北麓的山前地带,史称“南山羌”,羌人或许就是古代丝绸之路最早的启蒙者。两汉时期于阗国(今和田地区)是沟通东、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,来自中原织造的丝织品经于阗传输到西方。公元前一世纪,当来自中国的丝织品传入到西亚时,曾令古罗马人欣喜若狂。

已发现的材料证实,汉代时丝织品已在于阗流行,其品种除了平纹绢、绫之外,还有部分高档丝织品,如本色显花的绮、罗,及彩色显花锦和质地细密平滑的纨等。这些丝织品由中原输送到于阗,因此,当时的于阗不仅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的中继站,而且是丝绸和玉石贸易的集散地,是一个丝织品流行的消费市场。丝绸商品贸易促进了古代于阗的经济发展,同时也为于阗引进蚕桑业带来契机。据唐代僧人玄奘在其《大唐西域记》中记述的一段民间传说,讲于阗蚕桑业的出现是东方的公主下嫁于阗,将蚕种藏在帽内携带到于阗之后开始了种桑养蚕,并有了纺织丝绸业。

关于蚕桑业引入于阗的时间,有人认为在东晋时期(公元419年),但根据以往的考古发现,其实于阗大约在公元二世纪末就有了蚕桑业,而到魏晋时期已经纺织出红底白花的绞缬绢。古代于阗人“好学典艺,博达伎能”,在公元七世纪时,于阗所产的丝织品无论在质量、数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,当时民间服饰也多以丝绸为主。

继唐代之后,大宝于阗所产的丝绸被中原称为“胡锦”、“西锦”,元代在于阗设立染织局,生产“拈金番缎”,专供大都王公富商所需。如今,传统的艾德莱斯绸不仅没有被时代所淘汰,反而一跃成为众多丝绸品类之首。

新疆和田绿洲的光热资源丰富,无霜期长,降水虽少,但桑田有昆仑山雪水灌溉,冬天并不十分严寒。加上气候干燥病虫害少,桑林茂盛,适宜培育优良蚕种,而原料直接关系到艾德莱斯绸的品质。艾德莱斯绸直译为“扎染绸”,即先染后织,工序细致而复杂。和田民间纺织艾德莱斯绸基本是手工作坊,只有熟练的纺织工匠才能染织出上佳的艾德来斯绸。和田的蚕业户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庭作坊,从收获蚕茧到织成艾德莱丝绸,全过程都在自家作坊里完成。每年收得蚕茧后,经过精心挑选,将蚕茧投入锅内煮熟,然后理绪寻出丝头,引出茧丝,其后将几根蚕丝合并组成丝鞘,并将生丝卷绕,待干燥纺织。缫丝多由女性操作,十分辛苦。染色采用植物根茎和靛石等制成的染料,色泽弥久不褪。

由于艾德莱斯绸先染后织,并在经线起花,因而织作时要求心细手快,否则会影响图案的结构,一匹好的艾德莱斯绸色彩艳丽,花纹具有晕染的效果。艾德莱斯绸图案基于传统而又富于创新变化,主要由巴旦姆纹、梳子纹以及民族乐器图形演变而来,花纹质朴,线条流畅。

艾德莱斯绸色彩基调为黑白色。黑白色彩简约明快,讲究虚实变化,常采用白底黑花或黑底白花,色调简洁而庄重,衬托出成熟女性的含蓄,为大多数妇女所喜爱。此外,还有以红白、蓝白为基调,兼配以金黄、翠绿、宝蓝、橘红色彩点缀,显得艳丽灵动。

当然,最重要的莫过于艾德莱斯绸的质地。上佳的艾德莱斯绸轻若行云,薄如蝉翼,滑柔透明,色泽绚丽。有人称颂:对丝绸有多少想象,都可以在艾德莱斯绸中去寻找……

新疆南疆的维吾尔族女性酷爱穿着传统的服饰,每个女人都有用艾德莱斯绸制成的衣裙,而以和田的艾德莱丝绸缝制的衣裙为最。每逢节日或是喜事集会,都能看到身着艾德莱斯绸的女性,久而久之,艾德莱斯绸衣裙被视为女性的礼服。美丽的艾德莱斯绸,美化人,美化家园,也点缀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单一的颜色。(民族处推荐)

编辑:丁贵子
主办单位:365bet信誉怎么样     新ICP备16000115号-1
地址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健康路2号